
1938年冬天镕盛配资,山西保德县的黄河岸边寒风刺骨。小本子第26师团的士兵扛着云梯,趁着夜色悄悄把船推进了水里,想要西渡黄河进攻陕西。
渡船刚驶到河中央,对岸山崖上的机枪突然开火了,湍急的河水瞬间掀翻了3艘渡船,小本子士兵成片成片的掉进了水里,剩下的成片只能狼狈撤回东岸。
这是小本子当年试图染指陕西的一幕,说到这儿可能很多人都有个疑问,小本子当年几乎踏遍了中国半壁江山,那为何陕西、福建两地一直没被完全占领呢?
图片
有人说是因为小本子看不上贫瘠之地,也有人说天险挡路没必要打。对于这个问题《日军华北方面军作战记录》里给出了明确答案。
1938-1944年,日军针对陕西发动过6次大规模渡河作战,对福建沿海发动过4次进攻,就是一直没能突破内陆防线。
小本子不是不打,而是拼尽全力也打不下来,要知道,当年不干人事的小本子不管是装备还是后勤,都比我们强太多太多了,那他们为何打不下这两省呢?
日军“打不动”的核心前提1937年“七七事变”后,小本子凭借着装备优势迅速占领了华北、华东大片领土,妄图“三个月灭亡中国”。
图片
但在淞沪会战中,中国军队坚守三个月,打破了日军的速胜幻想。徐州会战、武汉会战相继展开,日军虽然占领了部分城市,可也付出了巨大伤亡,战争被迫进入相持阶段。
日军的战略短板逐渐暴露,战线拉得过长,兵力严重不足。《日本陆军作战史》记载,1940年日军在华兵力约70万人。
可这70万小本子要同时防守华北、华东、华中的已占领土,应对正面战场的正规军和敌后游击区的袭扰,后期还要抽调兵力投入太平洋战场。
此时日军高层不得不考虑是集中力量攻打陪都重庆、西北战略要地,还是巩固东南沿海防线、掠夺资源支撑战争?
图片
陕西是通往西北根据地和大后方的咽喉,福建是东南沿海屏障,不过要是全力攻打这两省,必须抽调核心战场的兵力,这会让已占领区的统治摇摇欲坠。
日军最终选择“分兵试探”而非“全力强攻”镕盛配资,把这两个省列为了“次级战略目标”,优先保障对重庆、华北等核心区域的进攻。
这种战略取舍,成了两省没被完全占领的重要前提,可这并不意味着日军放弃了进攻,后续6年的多次作战,足以证明了他们想要拿下两地的野心。
图片
陕西:黄河天险+国共联防,6次渡河全败陕西东濒黄河,和山西隔河相望,奔腾的河水和陡峭的河岸形成了天然防线。日军占领山西后,陕西成了它们西进的必经之路,从1938年3月到1944年5月,日军先后发动过6次大规模渡河作战,每一次都以惨败告终。
1938年3月,日军第26师团集结2万兵力,进攻陕西府谷、保德一线,试图突破黄河防线。《陕甘宁边区抗战史料》记载,八路军留守兵团第120师早已在黄河岸边构筑明暗碉堡,百姓自发组织民兵,用土炮、滚石配合正规军防守。
日军的渡船刚驶离河岸,就遭到了密集火力打击,湍急的河水让渡船难以操控,部分船只被直接击沉,剩下的只能灰溜溜的撤回去。此次进攻,我军消灭了3000多个小本子,渡河计划彻底破产。
图片
1939年冬天,日军改变策略,试图从河南孟津偷渡黄河,进攻洛阳,进而迂回包围陕西。国民党胡宗南部早已在此布防,构筑了多层防御工事,当地百姓主动破坏日军的补给道路,藏匿粮食和水源。
日军偷渡部队刚登陆就被包围,激战3天后,因为补给断绝、伤亡惨重,小本子们再次被迫撤退。
陕西的防守并非单一防线,而是“黄河天险+国共联防+全民抗战”的三重壁垒。我党领导的八路军留守兵团负责晋西北和黄河西岸防守,频繁袭扰日军后方据点,切断小本子的补给线。
国民党胡宗南部驻守关中、豫西,防范日军从侧翼迂回。陕西百姓自发组织担架队、运输队,青壮年拿起武器加入民兵,老人和妇女负责筹集粮草、护理伤员。
图片
除了人为防线,陕西的地形也让日军寸步难行。黄土高原沟壑纵横,日军的机械化部队无法展开,重炮、卡车难以运输,士兵在山地行军中屡屡遭到伏击。
到了冬季,零下20℃的严寒让日军冻伤率飙升,很多士兵因为寒冷失去了战斗力,根本无法组织有效进攻。
1941年中条山战役后,日军短暂控制了山西南部,再次试图西渡黄河。可八路军120师在晋西北频繁发动袭击,破坏日军的渡河准备,加上黄河进入汛期,河水暴涨,日军的渡船根本无法靠近河岸。
这次进攻只持续了10天镕盛配资,小本子就因为损失过大被迫撤退,此后再也没有发动过大规模渡河作战。
图片
福建:山海陷阱+游击绞杀,日军占不了内陆福建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的地形,加上漫长的海岸线,成了日军的进攻陷阱。日军并非没打福建,而是从1938年到1944年,先后4次占领了厦门、福州等沿海城市,就是一直没办法向内陆推进,最终只能龟缩在沿海地区。
1938年5月,日军第5师团攻占厦门,随后试图向闽西内陆推进。《福建抗战史》记载,日军刚进入闽西山区,就遭到了当地宗族武装和游击队的伏击。
狭窄的山路无法通行坦克、卡车,日军只能徒步前进,熟悉地形的游击队就利用山林作掩护,白天隐蔽、晚上袭扰,专门袭击日军的后卫部队和运输队。
日军每前进一公里都要付出巨大代价,士兵伤亡不断增加,补给线也被频繁切断。
图片
1941年4月,日军集结4万兵力,分三路进攻福州,最终占领了这座沿海城市。他们还想打通闽赣通道,和华中日军会师,但在永泰、德化一带遭到了我们的顽强抵抗。
当地百姓坚壁清野,烧毁桥梁、藏匿粮食,这帮小本子差点被饿死了。福建保安团和游击队利用山地优势,开展游击战,不断袭击日军据点。
日军在福州坚守不到半年,就因为补给困难、伤亡惨重,被迫撤退。
1944年,日军为了配合太平洋战场,再次占领了福州,可此时他们的兵力已经严重不足,只能固守沿海狭长地带,根本无力向内陆推进。
图片
福建的宗族武装凝聚力极强,各村寨组建民团,利用土枪、土炮、滚石防守,形成了“村村有防线、人人皆战士”的局面。
小本子曾经还想着用“三光政策”震慑百姓,结果激起了更强烈的反抗,每次扫荡都会遭到伏击,最终只能放弃深入内陆的计划。
除了地形和抵抗,福建的战略价值也让日军“投入产出失衡”。和东北的工业资源、华北的平原粮仓相比,福建多山少田,资源匮乏,日军占领沿海城市后,发现难以实现“以战养战”。
《日本在华经济掠夺史》记载,日军在福建掠夺的物资只有东北的1/5,可维持占领的兵力消耗远超预期。
图片
后期太平洋战场吃紧,日军不得不抽调福建沿海的兵力,进一步削弱了对内陆的进攻能力。
日军6年啃不动两省日军没能完全占领陕西、福建两省,绝对不是他们良心发现了,也不是他们瞧不上这两地,小本子当年恨不得把我们的石头都给他们搬回去,完全是多重因素叠加的必然结果。
地理天险是天然屏障,陕西的黄河、黄土高原,福建的山地、海岸线,让日军的机械化优势尽失,进攻成本大幅增加。
战略问题让日军分身乏术,战线过长、兵力不足,两省的战略优先级低于重庆、华北等核心区域,无法投入全力强攻。
图片
军民一体的顽强抵抗是最关键的,陕西的国共联防、福建的民间游击,让日军“进不了、守不住、补不上”。
需要说明的是,两省并不是“零战事”,陕西的黄河沿线、西安等城市多次遭到过日军轰炸,《西安抗战史料》记载,1938-1944年,西安遭遇日机轰炸145次,大量平民伤亡。
福建的厦门、福州两度沦陷,沿海百姓饱受战乱之苦,日军在占领区实施残酷统治,烧杀抢掠无恶不作。
所谓日军不打两省,是对历史的误解,真实情况是“日军打了6年,付出巨大代价仍未完全占领”。
结语这些历史细节,被很多人忽略,但正是这些顽强的抵抗,让陕西、福建成了抗战时期的稳固防线,为大后方的安全和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图片
日军的失败,不光是地理和战略的失败,更是对中国人民抵抗意志的低估,他们永远想不到,看似脆弱的防线背后,是亿万同胞宁死不屈的决心。
整个抗战期间,日军对陕西发动6次渡河进攻,对福建发动4次沿海进攻,都没能完全占领两省内陆。
陕西一直是西北大后方的稳固屏障镕盛配资,福建内陆是游击队的根据地,两地军民的抵抗有效牵制了日军兵力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冠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